走进环保设施开放现场会,参与走进直属单位系列活动,加大科普解读力度,增强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聚力标本兼治,强化系统治理纵深推进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强化夏季臭氧防控和秋冬季大气攻坚。推动控车减油,大力推广新能源车,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9.4万辆,其中氢燃料电池公交车45辆,建成充电站495座、充电桩1.5万个。
三是精准管控,实施一厂一策差异化管理,对绩效考核合格的相关企业实行绿色调度,推动重点行业实行绩效分级管控、非重点行业实行差异化减排,有效避免一刀切。实施治污减排,指导35家涉气重点源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推动平板玻璃、水泥生产等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二是创新信息化监管手段,充分运用散乱污企业整治督查平台、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扬尘在线监测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强化行业部门对污染源的精准管控。三、夯实科技支撑,强化精准治理一是精准溯源,成立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定量解析大气污染物来源、成因和分担率,科学判定工业、机动车、面源三大污染源。创新机动车监管方式,在全国率先实行非道路移动机械设备案标识管理和机动车检验机构积分管理制度。
建设大气自动监测站165个,7日空气质量预测准确率达90%。二是精准研判,整合工商、电力、税务数据,编制40万余户污染源企业清单,开发运用大气污染源电子地图,建立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成都遥感应用基地,共享大气监测数据。核心阅读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10部门以及京津冀晋鲁豫、长三角、汾渭平原等相关地方省级政府联合发布了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
《方案》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长三角以及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在他看来,不利的气候条件进一步增加了约束性指标完不成的风险。据介绍,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显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极有可能成为史上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之一。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年、关键年。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还专门就其中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回答了记者提问。《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在《方案》中,强制性错峰生产、大范围停工停产等均没有涉及。
随着采暖季的到来,这些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也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位负责人表示,秋冬季期间,生态环境部将每月通报各地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对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时序进度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城市下发预警通知函;对每季度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或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爆表的城市,公开约谈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未能完成终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未按期完成的城市,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实行区域环评限批。这位负责人说,在清洁取暖推进中,要坚持五个原则,其中第一原则是坚持统筹协调温暖过冬与清洁取暖,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二是坚持以供定需、以气定改,根据天然气签订合同量确定煤改气户数;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施策,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四是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散煤治理;五是在新的取暖方式没有稳定供应前,原有取暖设施不予拆除。这位负责人指出,在保障农民居民清洁取暖温暖过冬方面,《方案》明确了多项政策措施。
受此影响,今年秋冬季北方风速小,气温偏高,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偏弱,可能出现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同时,《方案》提出,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考核结果直接认定为不合格,并依法依纪追究责任。这位负责人指出,今冬明春的大气污染防治更加强调依法依规。
部分地区散煤复烧、散乱污企业反弹、车用油品不合格、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等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尽管重点区域今冬明春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但是,生态环境部坚决反对一刀切,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
这位负责人说,结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重点督察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以及一刀切等乱作为,甚至失职失责等问题。污染防治必须依法依规尽管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形势非常不利,但是,《方案》亦不允许违法蛮干。
这位负责人指出,《方案》将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攻坚任务落实不力、环境问题突出,且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恶化的地区作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重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本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散煤治理、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燃煤锅炉整治、运输结构调整、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等领域。为此,《方案》提出进一步强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与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积极性。在各城市2018-2019秋冬季重污染天数的基础上,各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幅度等同于PM2.5浓度下降幅度,设定重污染天数目标。为此,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10部门以及京津冀晋鲁豫、长三角、汾渭平原等相关地方省政府联合发布了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推进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据生态环境部披露,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大幅下降,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稳固,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其中,PM2.5平均浓度是其他季节的2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0%以上。
以往的经验表明,清洁取暖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最关键的举措,对降低PM2.5浓度的贡献率达1/3以上。这位负责人说,2018-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5%,重污染天数同比增加36.8%。
他说,《方案》坚决反对一刀切。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长三角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目标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目标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
生态环境部指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直接影响2020年目标的实现。就空气改善目标的确定原则,这位负责人指出,改善目标的确定是按照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的总要求,既考虑与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相衔接,又充分考虑各地工作实际和可操作性。
据他介绍,目标主要是依据各城市上个秋冬季PM2.5浓度值与过去两个秋冬季累计下降幅度分别进行分档,设定各档改善目标,上个秋冬季PM2.5浓度越高、累计下降幅度越小、本秋冬季目标越高。这位负责人指出,抓好秋冬季污染治理,就抓住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牛鼻子,因此要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在各城市2018-2019秋冬季重污染天数的基础上,各城市重污染天数下降幅度等同于PM2.5浓度下降幅度,设定重污染天数目标。就空气改善目标的确定原则,这位负责人指出,改善目标的确定是按照巩固成果、稳中求进的总要求,既考虑与打赢蓝天保卫战目标相衔接,又充分考虑各地工作实际和可操作性。
核心阅读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10部门以及京津冀晋鲁豫、长三角、汾渭平原等相关地方省级政府联合发布了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还专门就其中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回答了记者提问。
以往的经验表明,清洁取暖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最关键的举措,对降低PM2.5浓度的贡献率达1/3以上。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尽管重点区域今冬明春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但是,生态环境部坚决反对一刀切,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
这位负责人表示,秋冬季期间,生态环境部将每月通报各地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对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时序进度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的城市下发预警通知函;对每季度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达不到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进展缓慢或空气质量指数(AQI)持续爆表的城市,公开约谈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未能完成终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或重点任务未按期完成的城市,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实行区域环评限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本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散煤治理、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燃煤锅炉整治、运输结构调整、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等领域。
目前,京津冀等北方地区已经正式进入采暖季。生态环境部这位负责人指出,尽管重点区域今冬明春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但是,生态环境部坚决反对一刀切,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同时,《方案》提出,坚决反对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这位负责人指出,抓好秋冬季污染治理,就抓住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牛鼻子,因此要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他说,《方案》坚决反对一刀切。这位负责人指出,在保障农民居民清洁取暖温暖过冬方面,《方案》明确了多项政策措施。
这位负责人指出,今冬明春的大气污染防治更加强调依法依规。同时,还将制定量化问责办法,对重点攻坚任务落实不力,或者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不到位且改善幅度排名靠后的,实施量化问责。
《方案》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长三角以及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这位负责人说,2018-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5%,重污染天数同比增加36.8%。